台中城市文化館

 

位置 台中
基地面積 26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 62720平方米
現況 設計比賽
建築設計師 構詩建築
合作人員 Gilles Chan, Kuo Jze Yi, Cindy Chen

 

設計挑戰

本項目的任務書明確指出了台中市的發展目標:打造 『世界的大台中』,將其發展成為台灣第三大都會區,而其城市特色必須有異於台北和高雄,以文化、藝術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軸心。

在這個整體規劃發展理念中,台中城市文化館的兩大核心建築元素:市立圖書館和市立美術博物館將擔任重要角色,促進台中市的文化藝術發展並強化其城市形象。我們認為一個具前瞻性、創新性、多元性、靈活性及可持續性的建築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全新的文化建築原型:“博物圖書”館

本項目將圖書館和美術博物館置於同一基地,除了各自肩負閱覽、展示、導覽的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和閱讀推廣、藝術發展、文物研究的使命,我們認為在當代文化語境下,這兩種文化建築存在著更密切互利的關聯。我們計劃發展一個全新的文化建築原型,把兩個文化建築作為一個綜合體進行設計 – 這個項目不是“博物館 + 圖書館”,而是“博物 – 圖書”館。

在世界各地有眾多把數個文化建築並置的先例,但都是把各個建築作為獨立單一的個體進行設計。我們認為本項目最大的潛力就是把兩個文化建築作為一個綜合體進行設計。事實上,當代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功能和使命都遠遠超越了傳統的框框。當代博物館在展示收藏品之余,更強調對藝術文化的推廣、教育,讓人在強烈的參與性與互動性當中達成知識的獲得,換言之,博物館像圖書館一樣,是知識的儲存庫與誘發地。另一方面,隨著電子媒介的快速發展,當代圖書館的角色發生劇變,電子書籍日趨普及,實體藏書的數量逐漸減少。但我們深信實體藏書不會失去其價值,甚至可以設想更廣泛地將其作為收藏展示的用途。換言之, 圖書館是圖書的博物館。

因應這些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認為可通過建築設計以及聯合營運策略將圖書館和美術博物館融為一體,在功能上可互換、共享,在使用流線上可相互順暢貫通,在空間體驗上產生同時身處兩館的豐富覆合感受。

“博物圖書”雙環線

本設計的抽象模型是一個“博物-圖書”互扣的雙環,旨在形成一個環狀路線體系,讓人分別在兩館內的各個樓層可流暢穿梭之余,更可隨時到達另外一個館當中。“博物-圖書”雙環線並非是單單在平面上的互扣,而是在三維空間中交疊形成的。本設計打破傳統多層建築重疊樓層的傳統格局,通過樓面的折疊形成一個流暢貫通各個功能空間的流線系統。“博物-圖書”互扣的環線就在折合重疊的樓板體系中形成。人在此體系中穿梭時,樓層的概念變得模糊,各種空間之間的過渡在不自覺中完成,每次前進方向改變時,都同時有上升和下降的坡度連接其它空間。

地景的延續

折疊的“博物-圖書”環線不單在各個單一館區內、和兩館之間流暢穿梭,更和水南經貿園區的綠化環境融為一體。樓板在首層的折疊形成具特色的半室外廣場空間,不但提供了任務書要求的視覺通廊、在多個方向順暢地連接清翠園、會議中心及園道,鼓勵行人穿梭,更為兩館的共同主入口提供充足的空間。而且折疊的樓板與清翠園區的綠地連接,將園區行人直接引上屋面的特色花園 – 整個建築作為地景的延續而存在。

雙環線的分合

“博物-圖書”雙環線既合亦分,在雙環交疊的部分有多個層次的坡度接合,但同時分開形成一個室外的中空,為兩館的共同主入口帶來充足自然光之余,亦進一步強化視覺通廊的通透性。這種既合亦分的狀態一方面強調了兩館在功能、形式上的融合,另一方面亦含蓄地揭示了兩館各自的存在。